2003年,董总资料与档案局为了完善传统历史文献与追溯华教发展史中未及发掘的一面,以及从侧面印证华教发展的变迁,成立了口述历史团队,拟订五年专案计划,培训专员以访谈方式收集华教人物的口述记忆。这项计划以华教人物生平事迹和重要华教事件为主轴,针对性采访相关人物。计划开始时以年迈的华教老前辈为口述采访对象,邀请对方叙述其一生的经历,重点着重在参与华教的活动与事件上。后期则根据华教事件和课题,采访涉及的华教人士。两种收集口述历史方式的侧重点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通过人物口述记忆,以收补充史实之效。


董总口述历史团队于2004年3月4日初访当时88岁高龄的董总前主席叶鸿恩先生,为了让受访者可以更从容及获得信赖,特别邀请了叶鸿恩主席的战友陆庭谕老师陪同采访。短短1小时半的时间,与其说是采访,其实更像是与长辈的温馨闲聊。口述历史团队过后拟定计划,将叶鸿恩主席列为2005年的重点采访人物。非常遗憾的是,叶鸿恩主席在口述历史团队于2005年5月13日带领画家谢惠载为他作画后不久就与世长辞了。那短暂的1小时半的采访,就更显得珍贵了。

rw yhe 11

 

以下节选口述历史团队于2004年3月4日初访叶鸿恩的口述内容:


主持人:能否说说您担任董总主席的一些心路历程?
 
叶鸿恩:我起初来是参加这个雪兰莪华校联合会……当时我是一个理事,没有多大的活动。那个时候的主席是陈济谋……好像是雪兰莪联合会的主席,就是董总的主席,常常就是这样。不过那个时候董总呢,有参加的呢,我们当然是,全马来亚各董事联合会来参加,但是不大理想,有的还没组织,有的组织了,比较远一点点,他们也很少来开会,不过组织是有,那个时候没有发挥多少力量……我们希望全马来亚各董事联合会能够来参加,但结果就是因为一些地理上的关系啦,有的就说还没有组织好啦,所以参加的都比较少,都是主要的几个地方,所以不能够发挥这个很大的效能。不过组织是有,同时工作也有。
 
当时其实是这样咯!我们就好像照章程咯,定期开会,有时候有什么事情我们就拿来讨论咯,好像我们对于这个教育问题,劝导华人的子弟来进这个华校。比方说,我们也注意这个国家的事情,我们有时候也提倡我们要用国货,鼓励学生吃本地水果。这样子表示说我们不但是要争取我们华人的教育,同时也关心国家的事情,这个倒引起人家的好感。
 
主持人:在任职董总主席期间,您曾参与领导独立大学运动,它的发起经过是怎样的?
 
叶鸿恩:第一呢,因为当时这个教育部,他说要出国留学要拿这个Cambridge九号的文凭,经过英文的考试,是吗?那么这样一来就是说,我们华校没有什么机会去出国留学咯,我们就反对这个咯,反对呢,起初也没什么效果,所以我们就……好,既然是这样,我们办独立大学。独立大学,因为这个纪念本邦这个光荣灿烂的一种独立,所以我们定这间大学的名字为“独立大学”。同时,我们也说,这个大学将来语文是以多种语文,当然是以华文为主啦,不过就是多种语文,最要紧的就是我们要给这个独中的学生有一个升学的管道,同时呢给这个比较穷苦的这个……人士呢有个升学的门。
 
因为当时我是北霹雳的会的主席,霹雳教师会的副主席,所以我参加这个大会嘛,这个章程还是我起草的,起草人之一……那么当时我们发函给全国的这个华人团体,请他在某年某日,大概在1968还是……65,总之那个时候在中华大会堂开会,当时出席的也有七百多个人,那么有一百多个团体,那么我们大家就认为一定可以……需要办这个所谓这个……私人学院,一方面我们也是这个华人子弟升学方面,对那些不能够出国留学的,给他们机会。那么,大家非常热烈地说一定要成立,当时就成立一个筹备委员会,人员你们可以参考那个记录。那么以后呢,我们就展开这个工作的活动,因为那个时候很紧张噢,这个各社团响应,义卖、义剪、义踏,跟那时的南洋大学差不多,那么在各方面,这个催促、热诚响应之下呢,那么就决定了进行搬移。所以当时呢,我们第一就是说要找地方咯,办大学要先找地方咯,所以就征求到这个加影八大华团的同意,就拨了块校地,大概有八英亩,送给我们独立大学做校址……
 
校地一有了,那么大家就热心起来了。所以那个时候呢,我们就利用那个时候的名气效应,向政府注册,申请注册,就是说独立大学的有限公司,本来这个非盈利的公司是管理这个……他们硬硬把我们说是有政治性的,我们说这个没有,我们是办教育的,当时也很困难……就在这个选举的前一个礼拜,我们拿到了……
 
注册拿到了很有效果,很有用处,将来我们买这个地,因为我们是这个注册的华人团体,所以我们就把这个校地拿到这边来。假如是没有这个公司呢,人家送给你送给谁?送给叶某某吗?送给他吗?送什么教总董总呢?都不是很完善的,所以好在我们有这个注册,这个可以说是天在帮助我们,人民……民意所归。那么以后就买到地咯,我们就用这个公司来活动,当着合法的团体来活动,就和当时的南洋大学一样。南洋大学当时也是非盈利有限公司,不过他拿到那个准证用很大的力量。我们倒是那个时候因为各方面在大选以前,政府就给我们了。以后有地了,有一个合法的……在法律上合法的社团来活动这个事情。不过以后就是513的事情,我们这个计划就停顿下来了,不过基础工作可以说是当时做的,有校地,有注册就这种工作。所以在这个我们新纪元学院落成的时候,有人就说,这个新纪元学院就是独立大学的一种化身,其实也是这样,是对的。


主持人:对于独大运动官司的败诉,您有何感想?

叶鸿恩:大家都认为这是种光荣的失败,我们还要再接再厉。我们有一个时期问说,好,不要办大学了,我们办学院,南洋学院,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做这个申请书、企划书,我们董总组织什么,结果也拖了很久,没有下文,一直到二、三十年之后,这个大概政治的气候变迁,所以才有这个新纪元学院,经过差不多二、三十年了。

主持人:对我们当时四千个社团签名,到最后政府还是给我们败诉,您今天回想起来,您会服气吗?会服这个官司吗?

叶鸿恩:当然不止我咯,那个时候董总的主席已经是林晃昇先生这些人,大家当然是非常失望,不过也知道这个是意料中的事情,不过是要这样来表明我们办大学的决心,我们的原意,是在为教育而教育的,但是有人就说这个是有政治性的。

主持人:除了独大事件以外,还有哪些华教事件是您曾参与其中的?

叶鸿恩:我创办这个中国公小,当时刚刚这个战后,那么很多失学的儿童,于是创办这个中国公小,以后在那个独中的时候,我们从国民型的中学办这个学校,当时当然啦,我的经济力量有限,都是做这个宣传联络的工作,所以当时我们是想我们做事情的人哪,早期的社团,主席都是挂名,比较有钱的人,要你的经济力量还是要你什么,请你做主席……所以我当时做很多的这个总务。。


主持人:能不能谈谈当时跟林连玉先生的互动关系?

叶鸿恩:林连玉先生在起初这个……教总成立的时候,他是主席啊,当时我们就好像一起共事,同时我是大会的起草人,大会的代表,他跟我还有同乡关系,他常常到这个逸园公馆去,我住在那边附近,逸园的附近,我也常常去。他不赌钱,我也是不赌钱,在那边谈天咯,呵呵,就是这样。我很尊敬他,非常尊敬他,他这个出殡的时候,我从大会堂一直送……
 
林连玉先生他的人格,他的学问,他做人的一种态度,实在很难得,他很勇敢。他当时假如想做官呢,很容易哦!
 

主持人:董总1954年成立、创会,2004年刚好五十年。您对董总的祝福和期望是什么?

叶鸿恩:董总可以说是做了很多献身华社的工作,维护这个华文教育,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应当是全体华人支持的,我祝他光明的前途,美丽的愿景,那个,全民能够拥护支持这个董总,尤其是现在还有一部分的人,他们对董总还不大认识,所以希望能够各阶层,打进各阶层去,。现在当然是中下级的比较多,中上的就比较少,有的说我不关心,有的人就存有意见,不同的意见,不同的看法,。所以我们希望以后大家能够一致地支持这个维护民族教育的一种工作,在董总、教总的领导之下。现在算是已经很好了,跟我那个时候的气候完全不同……不过我刚才有说要争取各阶层的人哪,各阶层的人来支持我们的这个工作,现在是中下级的,全民拥护。不过,假如说呢,原则是不能改的,不过在策略方面,技术方面,我们倒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