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亚联合邦和砂劳越在60年代初,沙巴在70年代初,华文中学先后被改制为英文中学。改制前这3个地区共有164所华文中学,其中84所为私立华文中学,其他为政府资助华文中学。1966年马来西亚有90所华文中学,其中87所为私立华文中学,其余为沙巴政府资助的华文中学。1970年,全国还有66所华文中学。目前,全国有60所华文独立中学,学生总数53,005人,其中西马37所,学生41,713人;砂劳越14所,学生4,948人;沙巴9所,学生6,344人。国家独立后,由于华文中学的改制,我国失去了104所华文中学。这是一段悲痛的血泪史。
逐个击破 —— 钟灵、振华、昔华率先改制
在马来亚联合邦独立前,教总、董总和马华公会组成的“三大机构”与联盟政府展开谈判,争取政府无条件增加华文中学的津贴。就在这个时刻,槟城钟灵中学的校长汪永年和董事长王锦成等人,秘密向政府申请特别津贴金,变相把钟灵中学改制为准国民中学(即英文中学),成为全马第一所改制的华文中学。1955年7月6日,汪永年正式向钟灵师生宣布已向政府申请特别津贴金;两日后,再由王锦成向公众人士证实其事,并表示早已在7月3日作出接受特别津贴金的决定。
1956年6月,马来亚联合邦立法议会通过《拉萨报告书》后,教育部便开始实施新教育政策。8月16日,钟灵中学与政府签订合约,接受特别津贴金和政府的条件,但密而不宣,此事至次年5月14日才由新闻部公布该合约。钟灵中学的改制,为日后政府采取逐个击破策略,推行华文中学改制的政策奠定基础。
为了加速改制的步伐,教育部于1956年12月7日致函各华文中学,通知申请改制为准国民中学的20个条件,其中一条是改制后必须参加以英文作答的政府考试。因此,改制的最终结果就是华文中学改制为英文中学。教育部随后施加压力,驱逐在华文中学就读的超龄学生,因而引发学潮。
其他相关连结